从G7外长会看貌合神离的西方大戏 新要闻

北京日报客户端   2023-04-18 19:02:33


(资料图)

七国集团(G7)外长会议日前闭幕,作为下个月G7峰会的“预演”,此次会议也引发不少关注。然而,尽管高唱“团结”,但在美国五角大楼“泄密门”丑闻持续发酵、日本执意推行核污水排海计划、法国总统马克龙再倡“欧洲独立”的多重背景之下,这次会议却更像是对“团结”的考验。

各有心思、貌合神离,这才是本次G7外长会的真实写照。以东道主日本为例,竭尽全力将“地区性挑战”列为首要议程,将欧洲安全和亚太安全“捆绑”,大肆炒作中国台湾问题,却碰上了“软钉子”,法国外交部长科隆纳坚称对中国以及台湾问题的政策“没有改变”。

而在此前举行的G7气候、能源和环境部长会的记者会上,德国环境部长当场“发难”,对日本的核污水排海计划“不欢迎”。至于美国,近段时间因窃听事件一直忙着与盟友接触“灭火”,尽管各方芥蒂暂未摆上台面,但见面的尴尬恐怕难以避免。更实际的是,华盛顿总想把G7作为本国下属“协调指挥中心”,可欧洲有国家已经表达不愿再当“美国追随者”。

各说各话、一地鸡毛,归根到底是利益分化。日本自不必说,本就想抓住这次露脸的机会提升国际影响力。而欧洲,这些年一直在寻求加强“战略自主”的路径,可自乌克兰危机升级以来,反倒在美国绑架下越陷越深,几乎丧失防务自主。美国对G7的定位从来都是“G1”,总试图把华盛顿的意志套在其他六国头上。然而,利益冲突的无法调和,决定了分歧与撕裂将持续成为G7的基调。回顾这些年,从“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”的灰色幽默,到联合声明越变越短,再到反对峰会的示威游行声势越来越大,G7的“信任危机”正变得愈发严重。

G7诞生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,初衷既包括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政策协调,也包括如何领导全球经济体系的协调。作为“富人俱乐部”,G7成员国在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、发展结构、发展理念上曾有着相似性,然而这些年,各国内部贫富悬殊、民粹主义抬头、对传统建制不满等压力重重,不同的治理窘境,对全球贸易与多边合作体系不同的看法与期待,都造成各国步调难以一致。而数据表明,G7经济总量在上世纪70年代占全球经济的60%以上,而目前低于50%且持续下降。随着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变化,发达国家对全球经济的贡献率减弱,也客观上削弱了G7的号召力,使其拿不出什么实质性的成果或协议。

此起彼伏的口水仗,将G7的脆弱暴露无遗。如美国《华尔街日报》网站指出的,G7已从过去的国际合作范例,成为充斥地缘政治分歧的地雷区。更可笑的是,几乎每个国家都试图往里头夹带私货,趁机炒作意识形态、地缘政治和经济竞争等话题,将其当成向自身“竞争对手”施压和对抗的工具。一个经济磋商机制异化为“选边站队”的阵营政治,成为某些政客捞取政治资本的平台,其公信力和影响力一路下挫是可以预见的。

世人早已看清,七国集团无意愿也无能力解决全球面临的共同难题,当然更没有资格把自身价值和标准作为国际通用的范式。世界人民期盼的是和平发展、合作共赢,而不是一场又一场闹剧。不知今年,西方世界的年度“全家福”又将拍成什么样,镜头中的笑容又有几分真几分假?